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 维基体育 > 科普知识

维基体育:茶道茶杯的历史关于茶道的知识

发布时间:2024-01-07 07:27:22点击量:

 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,因便于茶沫白色的缘故,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。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。他在《大观茶论》中直言: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。”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,产自福建建阳窑。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:一为小浅圈足,斜弧腹,口沿直;另一种为撇口,如喇叭,小浅圈足,腹壁斜直。有的以描金装饰,书“寿山福海”字样。除建窑外,宋代的官窑、哥窑、定窑,钧窑、龙泉窑、维基体育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。

  瓷盏,饮茶用具。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,斜直壁,一般较饭碗小,较酒杯大。据考古或文献证明,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,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,饼状平底足,施青釉,开细碎纹片。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。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。唐时茶盏又称“瓯”,陆羽《茶经》中说:“瓯越州上,口唇不卷,底卷而浅,受半升而已”,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。越窑盏多配有盏托,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,上托莲瓣状茶盏,颇为精巧动人。越窑盏胎质细腻,釉层均匀,釉色青绿,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。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,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,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。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,斜直腹壁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。

维基体育:茶道茶杯的历史关于茶道的知识

  杯盏的发展史上,两者相较,杯的产生在先,盏在后,杯多用以饮酒,盏多用以饮茶,杯的器形较小,盏的器形较大,杯多高脚,盏多圈足,杯的纹饰简约,盏的纹饰繁杂。透过杯盏演变,可窥悟中华民族茶酒的博大精深。

  清除,茶具内壁长出的一层茶垢,含有镉、铅、铁、砷、汞等多种金属物质。它们在饮茶时带入身体,与食物中的蛋白质、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化合,生成难溶的沉淀,阻碍营养的吸收。同时,这些氧化物进入身体还会引起神经、消化、泌尿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,尤其是砷、镉可致癌,引起胎儿畸形,危害健康。故有饮茶习惯者,应经常及时清洗茶具内壁的茶垢。为了让您不再为此事大伤脑筋,以下介绍几种除茶垢的:

  大多是直口或敞口,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。有平底、圈足或高足。考古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。无论是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。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: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;带足的多为锥形、三足杯、觚形杯、高柄杯等等。

  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,其中汉代的椭圆形Leabharlann Baidu浅腹、长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。隋代杯多是直口、饼底的青釉小杯。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,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。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、浅腹、圈足或高足,高足底为喇叭状。宋杯多以釉色取胜,如龙泉窑及官、哥、汝、均各窑。其中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颇为鲜明。元杯胎骨厚重,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,明清时其制杯最为精致,其胎轻薄,其釉温润,其彩艳丽,其型多样。明代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、成化斗彩高足杯、鸡缸杯等,中早期多见高足杯。清代杯多直口、深腹、腹部有把或无把,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,装饰手法丰富多样,有青花、五彩、粉彩及各种单色釉。

  (1)除掉金属制的茶隔上的茶垢,使用金属制的茶隔时,会因茶垢而变得乌黑,如用中型清洁剂也洗不掉的,可用醋浸泡,或用漂白剂浸泡后可轻易去垢。

  (2)除掉茶杯或茶壶上的茶垢,茶杯、茶壶用久了,就会由大量茶垢,用海绵蘸盐摩擦,可轻易去掉。

  (3)除小块茶垢,可将其浸泡于漂白剂或清洁粉的溶液中,并放置一晚,就可去掉茶垢。

 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,多见青白釉制品。元代茶盏多直口、胎体较为厚重。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。成化、嘉靖青花盏次之。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、深腹、高深圈足。中晚期多小撇口、深腹、上阔下窄、圈足较浅,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,亦有斗彩、五彩和单色釉装饰。清代茶盏的器形、装饰手法、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,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。基本器形为敞口、弧形腹壁,圈足前期高、大、深,后期相对低、小、浅,皆修制规整。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 电话:0898-08980898 手机:13988888888
Copyright © 2012-2023 维基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 - ios/安卓版/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 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2022057739号-1
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